*本文来源于网络,部分内容较为牵强,并无权威性,仅供大家参考。
肃慎
先秦古籍中的肃慎人,就是今天满洲族的最早先民。肃慎人起源于鸟图腾。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出现的邑娄(后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辽、金、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也是满洲人的先民。
肃慎人在人种上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在华夏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同时,肃慎人的共同体也在形成。综合人种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目前出土的安图人、西团山文化和莺歌岭文化,据今约年,相当于西周,很可能就是肃慎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安图人”洞穴远景
肃慎人是在今黑龙江中游地区形成为民族的。从分布来看,历代有所变化。早先,周天子大会天下群臣,周边少数民族头人按方位入座。肃慎人的头人,就在东面的北方座位上。当时燕国的辖境,远至内蒙的哲里木盟,接近肃慎西部地区。这样看来,今辽河以东,北至黑龙江中游,南至松花江上游中段,东抵海滨的广大地区,就是肃慎人活动的范围。
肃慎人喜欢养猪。但与汉族的习惯圈养不同,他们习惯自由放牧,任猪群漫山遍野乱跑,随意繁殖。一到寒冷季节,他们要杀掉一大批,用冰雪冻上猪肉。只留一小部分,饲养在人们过冬的地穴里。
家族的首领们,把冻肉平均分给家族成员。只把冻肉在火上暖一暧,大家就那么生吃起来。他们用猪皮裁制衣裳,还用猪毛纺线:他们不习惯于穿裤子,只在腰间系一块遮羞布。他们还在身上搽上一层猪油,用来防寒和皮肤干裂。条件好的富有人家,还畜养大群的马、牛、羊。
肃慎人的住房,在夏天和冬天是不同的。夏天,在密集的几棵树之间,他们搪上一些横木,然后铺上树枝和柴草。这样,既可防野兽侵袭,又可防蚊虫叮咬。冬天,他们又搬进深深的洞穴,要用长长的梯子,才能通到下面。在洞底的中央,他们生一堆火,周围铺上树枝、柴草和兽皮。这就是一个相当温暖的家。
肃慎人不论男女老少,时兴留着长长的发辫。不仔细观察,很难分辨他们的性别。肃慎人的婚姻,的确太有意思了。男女之间自由恋爱,一对相爱的男女,只需男子把一根美丽的羽毛插在姑娘的头发上,女方同意了就可以先带到男方家里,然后向女方家庭送些彩礼,这就算正式结婚了。只有已婚女子才讲贞操,妻子一旦死了丈夫,就必须要终身守寡。
肃慎人重视青壮年,轻视老年人,父母去世后,子孙不许哭泣,说是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据说,舜帝在位的时候,肃慎人就千里迢迢赶到中原来朝贡,还用自制的弓箭作为贡品,表示加入舜的部落联盟。
邑娄
从秦汉到两晋,在原来肃慎人活动的地区,代之而起的是邑娄人。
邑娄,又作挹娄。《后汉书·东夷传》说是“古肃慎之国”。邑娄和肃慎,既不同音,也不同义。邑娄,与医巫闾谐音。医巫闾山,又叫无虑山、广宁大山、北方镇山,是东北的三大名山之一,位于辽宁北镇县西北5公里处。山岭重叠,俨若列屏,苍松翠柏,掩映古寺,是一方旅游胜地。秦代以前,在医巫闾山区,可能有一个不开化的部落,就是所谓的野人。这种野人,明清两代还有零星遗留。医巫闾山,古为神山。有人说,是神人医和巫盖房子居住的地方,叫医巫结庐之地。
另外,庐、闾、娄三字为音转,娄也是村、屯、城堡的代称。这样,邑娄人,就是邑村、邑屯或邑堡的人。有人考证,元代沈阳路是邑娄故地,清代奉天府的铁岭县、承德县及宁古塔、黑龙江,也是邑娄国的地方。
先秦一结束,肃慎的地位动摇了,渐渐让位于邑娄人。从秦汉到两晋,除了邑娄人以外,在东北地区活动的民族,还有夫余人、高句丽、乌桓人、鲜卑人。不过,与先前肃慎人最有渊源关系的,还要算是邑娄人。
“邑娄”一词,在古代东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中,有燕娄、邑勒、鸭卢之类不同的译法,转译为汉语时又按中原人的理解选用适合字眼。今天的鸭绿江,即古代鸭卢江,也可以写作邑娄江。南北朝时的燕娄城,实为汉代的邑娄城。今吉林永吉县有伊勒们河、伊勒们站,完全有可能是历史上邑娄人活动过的地方。
从春秋战国以来,邑娄人自西而东迁移,从今天辽宁西部山区,转移到东部山区,再到吉林南部,最远至黑龙江东南部;与此同时,肃慎人的老氏族,也从今天黑龙江宁安一带向东迁徙,越过乌苏里江,远至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这样,邑娄人就占领了肃慎人旧地,同那里的非肃慎人的居民——“野人”,即玄夷的后裔倭人结合起来,重新组合一个“独无法俗,最无纲纪”的野人集团,这就是两汉之际史籍中所说的邑娄人。从此,它取代了肃慎人的地位而闻名于世。
早期邑娄人,仍保持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制。每个氏族(邑落)有氏族长(大人),占据一座有险可守的山林,修筑设防的堡垒,各自为战,久久不能形成统一的军事联盟集团,没有统一的首领。
满洲语中称岩穴为“叶鲁”(yeru)。后来的忽汗、越黠、胡里改、火儿旺阿、移澜、依兰,大概是它的音转。邑娄与叶鲁同音,就是穴居人之意。这种穴居,是一种普遍现象,与先前的肃慎人大致相同。大的村落,由30—40座房子组成;房子是半地穴式的,人从顶部的烟孔出入;住房中的器物多寡不一,表明各家各户之间已有贫富的分化。人们还发现了这么一种现象,在那些较深的地穴里,器物要明显比浅地穴的多一些。这说明那些富裕的人家,住在深深的地穴里,史书上也说“大家深至九梯”,大致是说起码要搭九级梯子,这才下得去、上得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像中原内地的富人家住在的高楼深院一样。
在他们的住房中,发现储藏有黍,还有石镞一类石器,这说明邑娄的经济生活,是原始农业与畜牧、狩猎同时并存的。在黑龙江中、下游和滨海各地,邑娄人建立了许多定居村落,过上了农业定居生活。以五谷为食,穿麻皮衣服,饲养猪、马、牛。与先前的肃慎人一样,他们也以猪为贵,爱吃猪肉,用猪皮做衣,冬天也在身上涂一层猪油来御寒。此外,邑娄人还善于爬山打猎,也惯于水上捕鱼。在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这些大江大河里,到处可见邑娄人驾一叶扁舟打鱼的身影。
邑娄人“又善射,发能人人目”。在他们活动过的地方,出土大量的以“青石为镞”的石箭头,东康遗址还出土过箭囊。邑娄人的弓箭,比肃慎人又有突出的进步,他们在箭镞上还涂上了毒药,杀伤力自然也就更大了。
有人说,邑娄人是一个强悍、好斗的民族。他们穿行于山林之间,往来于大河上下,不是在频于应付战争,就是在忙于杀人越货的勾当。邑娄有两个邻居,西南面是强大的夫余,东南面是弱小的北沃沮。夫余已发展到国家阶段,邑娄却还处在氏族社会。相比之下,自然是夫余强而邑娄弱了。邑娄人老是受夫余国的欺负,可反过来,他们又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北沃沮。邑娄人长期臣服于夫余国,间接也与东汉王朝保持隶属关系。夫余国奴隶主贪得无厌,屡屡追加邑娄人的租赋,逼迫他们起而反抗夫余国。
邑娄人的葬俗,并不那么复杂。人死了之后,不像汉人那样要停丧,而是当天就要把死者安葬在郊外。木头横竖交叉做一个小的棺椁,再在上面放上一些猪肉,作为给死者吃的东西,这与汉族的杀牲殉葬也是相似的。
邑娄人的文化,与先前的肃慎人、后来的勿古人的文化有继承关系。邑娄人的文化,就像一座桥梁一样,一头连接肃慎文化,一头通向勿吉文化。
勿吉
勿吉源于诸稽,是“窝集”的转音,满洲语为森林之意,东北人叫“树窝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森林既是人们的好住所,也是他们狩猎、采集的好场所。
南北朝之初,松花江一带的勿吉人,摆脱了邑娄人的控制,占据了先前肃慎人、邑娄人的故地,成了肃慎文化、邑娄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
起初,勿吉人在松花江流域定居,一度加入了邑娄人。在长年征战中,邑娄人消耗了本部的实力,难于驾驭旧肃慎地的各部落。5世纪初,勿吉人踏进了奴隶制的门槛,他们很快取代了邑娄人,从此名声享誉中原。
《魏书·勿吉传》称之为“旧肃慎国也”。可见,勿吉也是肃慎的一部分。肃慎曾与之并存一段时间,居住地与夫余、豆莫娄相近,主要是松花江两岸。具体而言,勿吉的地理位置,在松花江东流段和北流段的广大地区,即松嫩草原和三江草原的广大地区,中心区域在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处的松花江丁字形大曲折一带。而这一地域,就出现了夫余和勿吉考古文化交融混合的现象。说明了这支力量的崛起,同时也是肃慎、邑娄长期发展的结果。
三江平原
在历史上,勿吉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北魏延兴五年(),他们中一支进入中原;二是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人灭掉了称雄一时的夫余。
勿吉在高句丽国以北,南界长白山,西至洮儿河源,北面和东面“不知所极”。考古学家认定,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是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文化。这样看来,勿吉的北境,起码已达黑龙江中游一带了。
在肃慎、邑娄生产的基础上,勿吉人农耕的比重增加了,种植有粟、麦、稷和葵,采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偶耕。作为森林民族,狩猎业仍占主导地位。他们还有了手推车,可是有牛、马,却不知如何使用它们。在他们眼里,牛、马和猪狗一样,饲养它们为的就是宰杀了吃肉。尤其是多猪善射,这是自肃慎——邑娄——勿吉始终一贯的。所不同的是,邑娄人善“捕鱼”,勿吉人善“捕貂”。此外,勿吉人还学会了“嚼米酿酒”(东北君:在今天的亚马逊河流域仍有此习俗,日本也有口嚼酒的习俗)。比起他们的前辈来说,勿吉人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
勿吉人“筑城穴居”。房屋的形状,就如同一个大的坟丘,上面留一个出入口,进进出出也得用梯子。这与邑娄“常穴居”,“大家深至九梯”和肃慎“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相同,依然保持了“穴居”的习惯。从穿着上看,女人们一般身穿布裙,而男人们老是身穿猪、狗皮袍。男人的头上插一根虎、豹尾,自然是为了显示勇敢。可有一种习惯,就不那么容易让人理解了,那就是无论男女,老是用尿来洗手和洗脸。这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道理呢?
勿吉人称长白山为徒太山,汉译为太皇山。他们把它当作神山来祭祀,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因为,后来的女真人、满洲人也是这样做的。长白山成了一种重要的象征,是一种从那时起一以贯之的象征,维系了生于斯、死于斯的人们的愿望与情感。
勿吉同夫余斗争,是一场民族战争,是邑娄人反夫余国压迫的继续。这场战争,以最终推翻了夫余国的奴隶主政权而告结束。从此,散布于吉林各地的勿吉人,与中原王朝交往更密切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他们前后与北魏、北齐交往有37次之多。从交往中,自然也带回了汉文化,从同仁、老山头的出土来看,主要是铁器,包括铁削、铁锛、铁镰、铁带卡、銎铁锛,这对当地农业生产自然有很大的促进。
新海诚漫画中的日本“口嚼酒”习俗
靺鞨
“靺鞨”之名,初见于《北齐书》。靺鞨,是貊人同音词,是貊人与貉人融合而成的。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族名的类似情况,还有如真番、满番、满离、黄头室韦、黄头女真、如者室韦、兀者女真,回跋。
貊人与貉人,进入东北后逐渐结合成为新的民族。邑娄取代肃慎,勿吉取代邑娄,靺鞨取代勿吉,是一条较为清晰的演进轨迹。从总体来看,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无疑是肃慎人后裔。就居民成分而言,靺鞨人是肃慎族后裔的这一结论,自然也是成立的。所以,《隋书》说:“靺鞨即古之肃慎氏。”《唐书》也说:“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
总的说来,靺鞨诸部的分布区域,大致是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
到了唐代,靺鞨最终形成两大集团: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分别在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管辖之下。唐朝中叶,安禄山做过平卢节度使,黑水靺鞨、渤海靺鞨,自然也是在他的管辖之下。
靺鞨人是在肃慎故地发展起来的,而靺鞨人分布区域又多肃慎居民,因而社会生产必有地域上传承特点。靺鞨诸部落的社会经济,与北魏时的勿吉大略相同。不过,由于靺鞨人部落众多,分布极广,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靺鞨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每一处遗址存在有诸多细微的差异,反映了靺鞨各部在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自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同一勿吉文化和夫余、沃沮之类不同文化的融合。
靺鞨的陶器极富特色,一般为泥质陶,也有夹砂陶,有手制,也有轮制,陶罐多敞口和侈口,短颈,斜壁深腹,平底,口沿上大多附加堆纹,在颈、肩部往往饰以篦点纹、凸弦纹和水波纹。
靺鞨人使用铁器已很普遍,出土最多的是吉林大海猛遗址、黑龙江中游的靺鞨遗址。大量铁制武器和生产工具的出土,反映了靺鞨工匠在金属加工方面的高超技术,也说明靺鞨人是勤劳善战的民族。不过,靺鞨人还没有最终摆脱和排斥石器,在遗址中也零星出土了刮削器、石镞、砺石。在靺鞨人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马骨、猪骨。马是靺鞨人的骑乘、运载和狩猎工具,猪是他们的重要衣食之源。这表明了靺鞨人的经济生活,乃是畜牧、农耕和狩猎并存。这也是靺鞨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基本特征。
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靺鞨,仍以原始的渔猎经济为主。有少量的农业,种植粟、麦、稞,还会用米酿酒。猪仍然是主要财富,是区分贫富的标志。富人死后,要用上百头猪祭祀,穷人只用几头猪了事。黑水靺鞨素以劲健剽悍著称,习惯于编发辫,头上插有雉尾冠饰,缀野猪牙串于脖子和腰间;擅长于步战,手持一尺二寸长的矢石砻,就是过去肃慎人的“(木苦)矢”遗制;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先挖一个地穴,穴顶支架起木头,覆盖上泥土,外形像一个坟丘,这就是他们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唐朝在黑水靺鞨设置勃利州、黑水军、黑水都督府,类似于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做法。
雉
地处松花江上游的粟末靺鞨,适宜于农耕,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水平,比其他各部要发达得多。在中原王朝影响下,粟末靺鞨率先跨入阶级社会,进而迅速封建化。社会内部的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对邻居的财富产生了强烈的贪占欲望,战争于是就成了他们的职业。有部分粟末靺鞨南迁,他们的酋帅做了唐朝的官员,而留居故地的大量粟末靺鞨,则成为后来后渤海国的主体民族。
契丹强盛,攻灭渤海,黑水靺鞨从辽,改称五国部,成为辽朝监领下的松散的部落联盟。
在靺鞨人中,大的部落有七个:白山部,以长白山得名,分布在松花江发源处;粟末部,在长白山之北,分布在松花江上游的吉林延边;号室部,在拂涅之东,分布在绥芬河流域的黑龙江依兰县;伯咄部,在粟末之北,分布在吉林扶余、榆树县、黑龙江双城、五常县;安车骨部,与金代的“按出虎”为一音之转,分布在阿什河流域;拂涅部,在伯咄之东,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宁安县;黑水部,黑水即今黑龙江,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南北两岸。他们之中,最具实力、最有影响的,是粟末部和黑水部。
总的说来,靺鞨诸部的分布区域,大致是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
女真
女真人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贞观年间,因氏族离散,年逾60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60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人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
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完颜氏,是女真人中的王族。女真人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俄国境内。
在辽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数千里,人口超过10万户,散居山谷之间。渐渐地,女真人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部是从部落发展来的,族由氏族血缘关系改组而成。不相统一的部落,发展到“远近相服”而推举了“酋领”的部族,酋领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员,到那些归附的部落取代原来首领的职权,于是出现了以氏代姓、统属其部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辽代女真人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契丹人对女真人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辽国还特别设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辽河中游一带,辽设北女真国大王府、北女真兵马司管辖。南女真分布在辽东半岛上,辽设南女真国大王府、南女真汤河司管辖。鸭绿江女真分布在鸭绿江一带,辽设鸭绿江女真大王府管辖;长白山女真分布在长白山一带,辽设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蒲卢毛朵部分布在海兰江流域,辽设蒲卢毛朵部大王府管辖。
生女真,部落众多,居处更为分散。
完颜部,世居安出虎水(阿术浒、安术虎、案出浒),分布在黑龙江哈尔滨东郊阿什河;
温都部,分布在来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图河)以北地区;
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县境内;
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
徒单部,分布在黑龙江木兰县布雅密河(今白杨木河)流域;
泥庞古部,分布在黑龙江呼兰县境内;
术甲部,世居琶里郭水,分布在木兰县佛特库河(今黄泥河)流域;
加古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常县境内的活龙河流域;
术虎部(乌虎部),分布在来流水流域;
乌萨扎部,分布在来流水流域;
裴满部,分布在五常县境内;
乌林答部,分布在瑚尔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兰河)流域;
唐括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岳河附近;
达鲁古部,世居洮儿河、嫩江下游一带,分布在吉林前郭县境内;
纥石烈部,分布在星显水(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陶温水(今汤旺河)、徒笼古水(今多陇乌河)流域;
温迪痕部,分布在统门水(今图们江)、胡论水(今活龙河)、移离闵(今饮马河)流域;
乌古伦部,邻近奥屯部、乌塔部;
乌塔部,邻近乌古伦部;
陀满部,分布在图们江附近;
乌延部,分布在蝉舂河(今延边嘎呀河)、星显水、阿不塞水流域;
斡准部,分布在苏滨水(今绥芬河)流域;
职德部,分布在绥芬河流域;
含国部,分布在乌苏里江上游一带;
兀勒部,世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合流处的东兀勒河一带;
主偎部,分布在扎伊芬河流域;
秃答部,分布在都尔河流域;
鳖古部,分布在布库河及松花江、黑龙江汇流处;
婆离八部,又称颇里八部,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一带。
女真骑兵——铁浮图与拐子马
辽代的生女真长期没有本族文字,通常还是用结绳、刻木之类原始的方法记事。他们既不懂汉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晓契丹语,仅仅凭记忆往来传话和充当翻译。至于成文的天文和历法就更谈不上了,只是凭借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识辨四季和记忆自己的年龄。以“青草几度”来判断岁月,草青一次当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长了一岁。生女真人遇疾病,很少用药医治。同时,居处地势的复杂和生产生活的多样化,炼就了生女真人的娴熟骑术。《说郛》上说他们“骑上下崖如飞,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马而渡”,简直可以说是神奇至极了。农副产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换外,还远运到宁江州的榷场上去出售,主要货物有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密腊、麻布之类。
生女真习惯于依山谷而居,住的是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他们久居深山,多饶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难得到,于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类生活用具多为木制。女真人很喜欢饮酒,爱吃别具风味的肉菜粥糜,这是由鲜肉和野菜捣成的肉馅泥。他们还采摘芍药花的嫩芽做成鲜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处寒冷地带,衣裳多用各种皮毛制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为裘,贫者以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为衫。
在婚姻形态上,大体确定了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形式,同时存留诸如自寻配偶和抢婚的遗风,还表现为“男下女礼”,就是在女家举行结婚仪式,鼓励“入赘”。
而生女真中最强大的完颜部,又分12部,以部为氏。
函普的后人,担负了统一女真各部的重任。绥可时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龙江阿什河流域),种植五谷,制造舟车,建筑房屋,学会了烧炭和炼铁。
乌古迪时期,史称“自景祖(乌古迪)以来,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乌古(辶chuò西)奠定的基础,为他的后人所继承和发展。
女真人的强大,引起辽王朝的不安。不仅派重兵防御,大辽皇帝还年年东巡。辽国每年要向女真人征收贡马万匹,契丹贵族强买女真人的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蜜蜡、麻布,他们还随意强抢、殴打女真人。辽国和契丹贵族的残暴,自然也引起了女真人的不满、愤怒和反抗。
推荐:
韩昇、蒙海亮:隋代鲜卑遗骨反映的拓跋部起源
隋唐和高句丽到底什么仇什么怨?
蒙古国突厥人的最后追逐
两分钟看懂东胡、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
匈奴社会形态再析(上)
匈奴社会形态再析(下)
汉人与女真人的马市贸易
契丹人的耳饰
党宝海:察罕脑儿行宫与蒙古皇室的鹰猎
东北利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