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宏启
在林口县龙爪南山耸立着一座3.5米、宽1米的纪念碑。碑身为砖骨水磨石结构。碑阳面黑色人造大理石贴面,碑文“于化南烈士殉难地”八个金黄色大字,在阳光下闪闪生辉。碑阴面红色志铭,记叙着于化南烈士生平简历。纪念碑四周植有松树和杨树,筑有长9米、宽6米、高1米的水泥凝结面的砖砌栅栏围墙。
这里长眠着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人民群众,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烈士。
于化南,原名于诗勋,字诵芬。曾化名李文生等。年7月20日,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宋村镇东孔格庄。在文登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立志通过启蒙教育,报效国家。
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文登一带生活极为艰难,靠小学教员的微薄收入,连一家人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教育救国让他感到前途渺茫。由于生活所迫,28岁那年,于化南背井离乡,到东北谋生。当时,他的父亲于树兰已“闯关东”到了吉林饶河县(今属黑龙江省),在那里开荒种地。于化南到东北后,和父亲在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关东边境地带艰苦劳作。
“九一八”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到饶河。于化南目睹了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种种暴行,更激起他的无比仇恨。他参加了反日会,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斗争。
年,于化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于化南参加饶河中心县委工作任县委委员。
年9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杨松以满洲省委巡视员身份巡视吉东,于化南担任了杨松的联络员。他来往于穆棱、勃利、依兰和林口等地,并积极收集日伪军事情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筹备物资支援抗日斗争。吉东特委成立后,他还参加了吉东特委的工作,为吉东特委委员。
为了扩大党的抗日武装,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中共吉东特委派于化南深入饶河抗日游击队进行宣传工作,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年9月,饶河中心县委将“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
年3月末,于化南在饶河县关门嘴子,根据吉东特委的指示,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郑鲁岩任师长,李学福任副师长,崔荣华任政治部主任,崔石泉任参谋长。全师共多人。于化南配合师长郑鲁岩率领部队联合各抗日山林队共同作战,取得了黑嘴子、莲花山、倒木沟、大荒山等战斗的胜利。4月份,连续攻占了饶河县大别拉坑、关门嘴子和小佳河等地,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
中共吉东特委被破坏后,特委书记李范五到海参崴工作站报告特委被破坏的情况,杨松和斯达干诺夫等经研究决定调穆棱县委书记宋一夫为中共吉东特委临时书记。7月代表团撤销了吉东特委,决定将吉东特委所辖地区以中东路东段为界,分别建立道南和道北两个特委,由中共代表团直接领导,并派于化南到吉东贯彻上述决定。
杨松决定派在苏联学习的于化南到林口中心县委主持工作,负责抗联第四、第五军和各县委的联系,并发电给兴凯湖联络站,通知佟双庆到海参崴护送于化南去林口。于化南取代号“诵”,同时担工产国际代表团在满洲的联络员,主要在饶河、虎林、同江、富锦、密山、勃利、穆棱、林口及牡丹江等地活动。年7月,道北特委在林口成立,书记宋一夫,于化南任道北特委委员。
中共勃利县委书记李成林牺牲后,于化南与中共勃利县委交通员杨玉文一起到勃利大四站听取了鲍林对中共勃利县委工作情况的介绍。根据当时的情况,于化南代表中共道北特委宣布了几条决定:一是由于中共吉东特委已被破坏,今后勃利县委工作直接与抗联第五军军部联系,由道北特委领导;二是批准鲍林为中共正式党员,由鲍林接替李成林的工作,任中共勃利县委书记;龙爪沟一带的中共党组织及党员划归穆棱县委领导。
9月24日,抗联第五军在军部东移途中于宁安泉眼头开会。会议由周保中召集,参加会议的有吉东、东满及抗联第二、第五军党组织重要成员。会上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张中华传达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成立了道南特委,书记张中华。决定中共道北特委书记宋一夫到第五军任政治部主任,于化南担任道北特委书记。
12月底,于化南化名李文生,寄宿在林口街石印局。中共穆棱县委书记刘广田被捕后,地下联络站被敌人发现,导致道北特委机关被破坏。于化南在危急时刻,沉着老练地安排好特委机关以及钟表铺、石印局、鲜货床子等地下联络点的工作人员迅速转移,并分别给宁安、勃利、依兰等地的中共党组织写了信,然后又到林口西街的小商店,那也是中共党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他布置完了工作后从容地离开了林口。他的从容应对,使中共党组织的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
于化南离开林口后直奔抗联第五军军部与军长周保中会合。根据当时的形势,经商议,决定在道北特委基础上成立吉东省委,以便统一领导吉东地区党组织的工作。
年1月,于化南以中共中央驻满代表联络员和吉东省委委员身份协助周保中赴下江地区,与中共北满省委冯仲云、李兆麟等一道,努力加强了东北北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同时加强了抗日各军部队的军事指挥。2月,于化南前往向共产国际代表团海参崴工作站汇报成立吉东省委的有关事项。
3月14日,吉东地区中共党的组织在方正四道河子张家大房五军密营中山寨召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宋一夫、抗联第八军政治部主任刘曙华、抗联第五军副军长柴世荣、第五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关书范、第五军二师师长王光宇、第五军一师二团政委颜志、第五军二师四团政委陶净非、第五军二师五团政委王克仁等九人。会议由周保中主持。
根据上级指示,会议决定改组道北特委为吉东省委,吉东地区中共党组织以原道南、道北、下江三个特委机关为基础,成立中共吉东省委。会议选举成立了中共吉东省委员会由九人组成。会议决定由抗联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为书记,周保中、王光宇、关书范、柴世荣、李延平、陈翰章、颜志、于化南为省委委员。
由于工作原因,于化南没能上任吉东省委委员一职,于年4月份经海参崴到莫斯科,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工作。5月15日,写了《吉东道北特委关于年工作报告》,之后,他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年,于化南回到延安,被中央留在陕北开展工作。
年11月12日,于化南随李范五、李延禄到勃利,他被留在勃利县开展工作,并担任勃利地委书记兼专员,负责勃利、密山、虎林、穆棱、林口等地的建党、建政、建军工作。
当时勃利县周边的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国民党特务与土匪相互勾结,向人民政权进攻。12月13日,因收编不久的匪首孙荣久(孙坊友)叛变,杀害我党政干部和战士多人,并占领勃利县城。
当晚牡丹江军区派来援兵。于化南指定王景坤负责军事指挥,与叛军对峙两天。两天后,土匪头子谢文东、张雨新同时率领匪徒从不同方向向勃利县城进攻,援助孙荣久的叛乱。于化南得知情报后,马上召开县领导干部会议,分析敌情,决定先退出勃利县城。当他率部队到林口时正好遇到张闻天和方强。
当时,中共中央委员张闻天已从延安出发到合江工作,由于勃利事变使通往佳木斯的火车无法通行,暂且留在牡丹江一带工作。于化南见到张闻天后,及时向他作了汇报,说明了孙荣久叛乱的全过程。张闻天指出,由于勃利的形势不利,撤出的人员全部到鸡西去开展工作,开辟新的根据地,并任命富振声为鸡西地委书记兼司令员,于化南为专员。王景坤、马庚辰负责军事指挥。
接到任务后,12月17日,于化南、王景坤等率领部队从林口出发,当行至林口东面的杨木车站附近时,迎面遭遇张雨新所属部队的袭击,经过血战,队伍被打散。于化南带着所剩的十几人继续向鸡西方向前进。为了不被发现,他决定化整为零。
年12月19日清晨,当于化南等人到了向阳车站附近的高丽屯(现林口县龙爪乡一心村),在姓郑的家里休息,去井台打水洗脸露出腰间的手枪,被人发现告密。张雨新匪部的二十四团在这里驻扎一个营,营长盖本有(盖大麻子)得到报告后,领着匪徒将于化南等三人抓住,送到龙爪村匪团部。该匪团长段振久,在日伪时期曾当汉奸保长,是一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地主恶霸,他和团副梅双吉等对于化南进行昼夜刑讯。
由于突然被土匪逮捕,于化南身上的红军钞票券、文件等没来得及隐藏和销毁,再加上他穿延安大生产时期做的军装和粗制羊毛绒衣绒裤,又操一口浓重的“关里腔”,于是敌人集中对他施以酷刑。歹徒们残暴地用木棍把于化南膝盖骨和脚踝骨等部位打成紫黑色。梅双吉曾在抗联队伍里混过,他指认了“于化南将军”。为了保守机密,掩护同志,于化南面无怯色,慷慨陈词,承认自己是延安来的“老八路”。
年12月20日上午9点钟,于化南在龙爪南山英勇就义。
壮哉,血红雪白,于化南!烈士浩气,万古流芳!(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老照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